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| 我院帥心濤/魏波教授團隊在國際期刊上發(fā)表最新研究成果
近期,我院帥心濤/魏波教授團隊在藥劑學領域國際頂級學術期刊《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》(藥物遞送領域Top期刊,中科院1區(qū)TOP期刊,IF=10.8)上發(fā)表題為“Nanodrug modified with engineered cell membrane targets CDKs to activate aPD-L1 immunotherapy against liver metastasis of immune-desert colon cancer”的原創(chuàng)性研究成果。
我院胃腸外科丁東兵博士后、梁榮樸博士后和納米醫(yī)學中心李錟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,納米醫(yī)學中心帥心濤教授和胃腸外科魏波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。該項研究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、廣州市科技重點項目、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的資助。
圖1:原文信息
結腸癌的發(fā)病率目前仍呈上升趨勢,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。肝轉移是結腸癌最常見的遠處轉移方式,約25%的結腸癌患者在確診時即出現(xiàn)肝轉移,另有約15-25%的結腸癌患者在根治性手術后出現(xiàn)肝轉移。同時,肝轉移也是導致結腸癌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。
免疫檢查點阻斷(ICB)治療在多種晚期實體瘤中表現(xiàn)出了良好的治療效果。對于不可切除的結腸癌肝轉移瘤,免疫治療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。然而,受制于微衛(wèi)星穩(wěn)定(MSS)或錯配修復蛋白表達完整(pMMR)型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的特殊免疫微環(huán)境,僅少數(shù)結腸癌肝轉移患者能從免疫治療中受益,探索新的協(xié)同治療模式、增敏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免疫治療效果是臨床亟需解決的瓶頸問題。
圖2:研究示意圖
為明確MSS/pMMR結直腸癌及結直腸癌肝轉移對ICB治療響應率低的關鍵因素,研究團隊首先分析不同微衛(wèi)星狀態(tài)下結腸癌及肝轉移的免疫微環(huán)境特征:與MSI-H型結腸癌相比,MSS/pMMR結腸癌原發(fā)灶為浸潤排除型免疫微環(huán)境且MSS/pMMR肝轉移灶具有與原發(fā)灶類似的免疫抑制微環(huán)境,這可能是導致MSS/pMMR結腸癌肝轉移患者對PD-1/PD-L1信號阻斷治療極低響應的主要原因。
?
圖3:仿生納米藥物在結腸癌人源類器官模型中的免疫調控效能
針對結腸癌肝轉移瘤的免疫抑制微環(huán)境,研究團隊利用CRISPR-Cas9技術敲除腫瘤細胞膜表面PD-L1蛋白,提取細胞膜囊泡,并用其制備工程細胞細胞膜修飾的仿生納米藥物,共同遞送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1/2/5/9抑制劑(CDKi)和PD-L1抗體。該納米藥物通過工程化細胞膜(CCM)介導的腫瘤同源靶向和PD-L1抗體介導的主動靶向實現(xiàn)肝轉移瘤的精準遞送,靶向腫瘤微環(huán)境中的癌細胞及腫瘤相關髓系細胞(TAMC),捕獲G2/M細胞周期,誘導癌細胞免疫原性死亡,促進CD8+ T細胞浸潤,將“冷”腫瘤轉變?yōu)椤盁帷蹦[瘤;同時,抑制TAMC,逆轉免疫抑制微環(huán)境,增敏MSS/pMMR結腸癌肝轉移的ICB治療效果。該靶向治療體系在結腸癌肝轉移(PDX)模型及人源類器官模型中具有同樣的協(xié)同免疫治療效果。
在此項研究中,CDKi介導的免疫激活與ICB治療協(xié)同,顯著增強“免疫荒漠型”結腸癌肝轉移的免疫治療效果。此外,與使用腫瘤細胞系來源的細胞膜修飾納米藥物的常見方法不同,本研究使用患者來源結腸癌原代細胞膜進行仿生修飾,并在多種人源化結腸癌/肝轉移模型中進行藥效評價,意味著具有更好的臨床轉化潛力。總之,此項研究為MSS/pMMR結腸癌肝轉移提供了一種有前景的治療策略,有望改善預后。
(原文鏈接:
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abs/pii/S016836592400213X)